中华书局通行本原文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[1]恶[2]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
故有无相[3]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形[4],高下相倾,音声[5]相和,前后相随,恒也。
是以圣人[6]处无为[7]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万物作[8]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功成而弗居。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
注释

[1]斯:表示转折,意为则、就、于是。
[2]恶:丑,与前言“美”相对而论。
[3]相:彼此,互相。
[4]形:现形,意为显现出来,这里指通过比较看出来。
[5]音声:古人把“音”与“声”分开解释,奏出的乐声称之为“音”,发出单一的音响称之为“声”。
[6]圣人:主张居静,不争,顺从自然,张扬人的内在生命的人被道家称为“圣人”。这里和儒家思想中的“圣人”不同。
[7]无为:什么都不去做,让一切顺其自然。
[8]作:兴起,这里意为生长。

 

[延伸阅读1]王弼《道德经注》

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故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,长短相较,高下相倾,音声相和,前后相随。
美者,人心之所进乐也。亚心者,人心之所恶疾也。美恶,犹喜怒也。善不善,犹是非也。喜怒同根,是非同门,故不可得徧举也。此六者,皆陈自然不可徧举之明数也。

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,
自然已足,为则败也。

行不言之教。万物作焉而不辞,生而不有,为而不恃,
智慧自备,为则伪也。

功成而弗居。
因物而用,功自彼成,故不居也。

夫唯弗居,是以不去。
使功在己,则功不可久也。

[延伸阅读2]苏辙《老子解》

天下皆知美之為美,斯惡矣;皆知善之為善,斯不善矣。故有無之相生,難易之相成,長短之相形,高下之相傾,聲音之相和,前後之相隨。
天下以形名言美惡,其所謂美且善者,豈信美且善哉。彼不知有無、難易、長短、高下、聲音、前後之相生相奪,皆非其正也。方且自以為長,而有長於我者臨之,斯則短矣。方且自以為前,而有前於我者先之,斯則後矣。苟從其所美而信之,則失之遠矣。

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,行不言之教。
當事而為,無為之之心;當教而言,無言之之意。夫是以出於長短之度,離於先後之數,非美非惡,非善非不善,而天下何足以知之。

萬物作而不辭,生而不有,為而不恃,功成不居。
萬物為我作,而我無所辭。我生之為之,而未嘗有,未嘗恃。至於成功,亦未嘗以自居也。此則無為不言之報,其為美且善也,豈復有惡與不善繼之哉。  

夫惟不居,是以不去。
聖人居於貧賤而無貧賤之憂,居於富貴而無富貴之累,此所謂不居也。我且不居,彼尚何從去哉,此則居之至也。


, , , , ,